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
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3、历史的矛盾性
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解决的。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让你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以下是几种需要以及不同的满足方式。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
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态。
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原始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意识。人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但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同伴等认同,追求一致性或顺从性,从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从而赋予生存一种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具有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追求某种“神圣的”非理性的目标。
以上几种需要都是人在存在的困境下形成的与自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潜意识则是人在这些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这里说的“能量”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要。
(二)性格类型
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的。一些性格特征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弗洛姆称之为性格取向。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取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
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剥削取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得到他需要的东西;囤积取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俭来获得安全感;市场取向的人则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创生性的爱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包括淡薄、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性。
2、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取向的联系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和机械地自动适应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他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取向与受虐狂取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以此类推。
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的爱和工作。受虐狂通过屈从于他人或某种强大的外在势力(上帝、权威、组织、国家等)并成为这个势力的一部分来逃避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施虐狂者通过使他人屈服和痛苦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同时也从被统治的他人那里获取(剥削)所需要的东西。破坏性是由于害怕自己营造的世界囤积被侵犯而主动地非理性地区消灭、摧毁对象。以上三种倾向都常常以爱、责任、良心、爱国主义等合理化的形式出现。机械的自动适应就是放弃个性,根据市场效应自动与他人保持一致。
现实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非创伤性取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取向与剥削取向(受虐狂与施虐狂)的混合,集这两种取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利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的谄媚,在权利小的让你面前就不由自主的逞强。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叫做权威主义性格或独裁性格。当然,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既有创生性取向又有非创生性取向,其中某种取向占优势。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弗洛姆在《人之心》一书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堕落综合症和成长综合症两种性格类型。前者是死之爱或恋尸爱、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后者是生之爱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分别于前者的三种倾向相对立。具有恋尸癖的人被所有无生命的事物所吸引,迷恋腐朽的东西,热衷于暴力或破坏,喜爱机械僵硬的事物,沉溺于过去而害怕未来。具有恋生癖倾向的人为生命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吸引,富于创造性,喜欢新生事物。
恋尸癖、自恋、乱伦三种倾向的极端形式混合在一起就是堕落综合症,其群体的大规模发作急速战争。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只是某一种占优势。
4、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弗洛姆在1976年 重占有和重存在的两种生存方式的理论。重占有关注但是占有对象(包括物、人、精神);重存在是关注的是生命存在本身,以人的潜能(爱和理性)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占有和存在这一对概念是从价值观上对人的性格类型所作的进一步规定。
人类之所以生存下来,关键是因为他脱离了动物界,摆脱了本能适应,并且超越了自然界——尽管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界,他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他一旦脱离了自然界,就再也不可以回复到自然界去了。只有达到人与自然的结合才能真正的摆脱人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摆脱孤独。
孤独是强烈焦虑感、罪恶感、羞愧感的根源,人最迫切的需要是克服孤独感,摆脱地狱般的寂寞。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都面临着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达到结合在一起、如何超越个人的独自生活而找到共同和谐的愉快生活。
达到摆脱孤独感这一目的的一个办法在于各种狂欢状态。这些狂欢状态,有时因药物的刺激、情欲的高潮及吸毒的影响,就可以达到自动引起的虚无缥缈的境界。在极度兴奋的瞬间状态中,外部世界销声匿迹从而人会暂时没有寂寞和孤独的痛苦,虽然如此,孤独感与寂寞感还是会接踵而来。因此,饮酒上瘾、性欲放纵及吸毒成癖是个人在一种非狂欢的文化中所选用的排除孤独感和寂寞感的形式。
然而同群体结合也是克服孤独感普遍流行的办法,在这种结合中,个体自身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这种结合的目的无异于使人遵从民众。如果我同别人没有两样,如果不具有使我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我要风俗习惯上,穿着打扮上和思想方法上遵从群体的模式,那么我就得救了;我就从孤独和寂寞的恐慌经验中解救出来。所以事实上,比较大程度上,人们都是自愿从众,而不是被迫从众。
启蒙运动时期平等意味着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子共同分享人类神圣的东西,也意味着个人之间的特殊差异应该受到尊重,意味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特的整体、本身为一个小宇宙也是正确的。
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等意义发生了变化,一个人意指的平等是象机器人一样的平等,是失去了个性的人的平等。今天的平等,与其说是指”整体性”,毋宁说是指”同样性”。它是由抽象物构成的同样性,它是人干同样的工作,进行同样的消遣以及具有同样的情感和思想的人的同样性。
当代社会大肆宣扬无个性的平等的理想,所有的人服从同样的命令,然而每一个人还相信他们是在按自己的愿望办事,正像现在社会的大规模生产需要商品标准化一样,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称做”平等”。
达到结合的第三种办法是创造活动,也就是艺术家和工匠们的那种创造活动。在任何创造性的工作中,创造性的工作中,创造者把自己同他所创造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它象征着创造者自身以外的世界。不管是木匠做一张桌子还是金匠做一件珠宝装饰品,不管是农民种五米还是画家绘画,在各种创造活动中,创造者与他创造的对象成为一体。人类在创造过程中同世界结合在一起。但是这仅仅适合于创造性的工作,适合于我计划的、我生产的并且我看到生产成果的工作。
在现代职员的工作过程中,在工人不停地进行现代化流水作业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这种创造者和创造产品结合在一起的特点。工人成了机器上的一个小小的部件或企业管理机构组织的一个小小的附属品。他不再是他了——因此,除了一味遵从和适应的结合形式外,就根本不会有任何结合了。